2018银行招聘考试时政热点:不要迷信“名校血统论”

2018-03-19 14:40:20   来源:红网    点击:
加入收藏 打印文章

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,在提案中呼吁更多关注“非名校”的学生,他说道,“这个提案来自于‘刺激’,我到一些非‘双一流’的高校,跟学生交流的时候,他们的不自信和自卑所给我的刺激是很强的。”让他忧心的是,“这些非名校的学生绝对是中国未来建设的基石。但他们大学四年就在不自信、自卑、迷茫,甚至混日子中度过”。

不得不承认,中国虽已实现“高等教育普及”,但在精英教育资源上依然匮乏。从“重点大学”到“双一流高校”的名称更替,不变的还是“名校”底色。事实上,名校背景学生获得更多眷顾,有其合理性,毕竟是通过竞争获得的名校生资格,别人看到的是基于名校背景获得的优越机会,未必能看到跻身名校背后的额外努力和辛苦。

而现在社会普遍的问题则是,名校崇拜情结,以为精英教育万能。精英教育或能在某些方面有优势,比如从事科研,但并非能包办一切。某些职业并非越是名校毕业生越能胜任,做同样的工作名校生收入更高也是对社会公平的戕害。中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,很大程度上靠人口红利,靠的是普通劳动者,白岩松说中国未来建设的基石是非名校学生,其实,过去也是非名校学生在社会建设中挑大梁。

名校毕业生占取更多社会资源,可以说是“马太效应”所致。试想,精英教育金字塔上,越过名校门槛的多是在现有选拔体系下更有竞争力的学生,已有优势再加上名校更优越的教育资源,更不用说身边无处不在的优秀伙伴的熏陶,正常情况下毕业时更优秀可以想见,不够优秀岂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?但也要看到,精英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职责上有分工,精英教育“为国育栋梁才”,一般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普通劳动者,精英教育不宜过度与一般教育在就业上有交叉产生过度竞争,大量名校生屡屡与一般高校毕业生在同一就业岗位上火拼,换个角度来看意味着精英教育在培养水准上下滑。

白岩松说“非名校生不自信,甚至自卑”很不应该。当大公司HR连非名校生简历看都不看,当有吸引力岗位屡屡设置门槛将非名校生挡在门外,非名校生不自卑才怪。自信不是言语上的给自己打气,而是建立在实际获得感成就感的基础之上。笔者最担心的还是,明明大学入学时就已经与名校生在基础上有差距,还不能正视不足,能玩就玩,在游戏中麻醉自己,用白岩松的说法就是“迷茫在混日子中度过”,毕业时与名校生竞争被秒杀,用人单位用惯性思维挑人,从选人效率和成本考虑能怪他们对名校生高看一眼吗?

众所周知,越是名校生越不好混日子。如果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,能够勇敢以名校学生中档乃至高档水准来要求自己,那他(她)就是在向精英出彩挺进,可是往往二三流大学也“二三流在学风上”。正视差距,后来直追,差异发展,才是非名校生的正确姿态。白岩松呼吁社会关注“非名校学生”没错,这关乎社会公平体系建设,也请非名校生以自己的不甘落后为“名校血统论”证伪。

文/程振伟
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注: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。


[责任编辑:lm]